冷兵器時代,士兵是有甲胄的,但進入火器時代后,再厚的板甲,也抗不住滑膛槍在30米外的射擊。
鐵罐頭時代,金屬材質。一戰時各國都為自己的機槍手套上一層鋼制的防彈衣。
一戰中,戰場上80%的死亡是由流彈和碎彈片造成的,穿上防彈衣后,傷亡率降低58%。
到了二戰時期,防彈衣還是鋼制為主,但強度增加了,厚度也變薄??纱┰趩伪砩?,圖為美國的M-12型防彈衣。
日本的變態烏龜殼防彈衣。
二戰末,鋁合金這種高強度的輕金屬也用來作為防彈衣的材料。
單兵時代,合成材。美國杜邦公司在40年代批量生產了尼龍這種材料,美國軍方就研發了M52尼龍防彈衣。
但尼龍防彈衣的強度還是不夠,朝鮮戰爭時期,我軍用50式沖鋒槍打,一槍2個眼,加上天氣悶熱潮濕,M52尼龍防彈衣又厚重不透氣,所以士兵都不喜歡。
70年代末,美軍裝備了用凱夫拉材料制成的RASGT防彈衣,一直裝備到90年代末期
這種防彈衣雖然輕便,也只能攔截手槍彈和慢速彈片。為了能攔截步槍彈和機槍彈,必須填入硬質的裝甲板。
再來看我國的防彈衣,其實在抗美援越時,我軍就給胡志明小道的汽車司機裝備過玻璃鋼質的防彈衣。
80年代,研制出了TF90-54和TF90-79防彈背心,分別可以抵御5米內.54式手槍和10米以外79式沖鋒槍的射擊。
90年代后,又開發出了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為主要材料的軟體防彈衣,這是世界上所有種類防彈衣望塵莫及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加快了防彈衣的研制,中國也研制了“2004-防彈背心”,是我國新一代單兵防彈衣。
隨著新材料技術的進步,全身式重型防彈衣,再配合全身外骨骼技術,未來刀槍不入,力大無窮的戰士必將顛覆舊式戰爭的模式,這也許又是一次熱兵器時代的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