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空中救援將見“無人機”與“飛艇”的身影,各區每年至少建設或認定1處應急避難場所,地震預警信息可通過手機APP“秒發布”……近日,北京市應急辦相關負責人在向記者解讀《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應急體系發展規劃》時,透露了這些政策亮點。
《規劃》指出,將推動無人機、飛艇等新技術的應用,完善警用、消防救援、衛生急救、紅十字急救等空中救援指揮調度和綜合保障機制。加大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科學設立起降點,支持政府航空隊基地和臨時起降點建設。充分利用部隊和民航空中救援資源,提高快速響應和聯合處置能力。
《規劃》明確,及時對符合標準的應急避難場所進行認定,并每2年組織一次核定;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預案,積極開展應急演練。各區“十三五”期間至少新建1個Ⅰ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每年至少建設或認定1至2處符合相關標準的應急避難場所。在西城區、通州區、大興區試點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城六區人員疏散掩蔽標志設置,建立相關標識標牌,實現緊急狀態下人員快速疏散掩蔽。
“十三五”期間,全市將試點建設700個社區應急志愿服務站;每個社區(行政村)至少配備1至2名災害信息員,全市災害信息員數量達到15000人。全市注冊應急志愿者規模達到本市常住人口規模的2%;各級學校每年組織開展2次以上的應急演練,確保每名學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與應急知識教育的日常教學和實踐活動時間累計不少于8個學時。